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」 -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情感
李清照词《如梦令》中,“常记溪亭日暮”的下一句是什么?
李清照词《如梦令》中,“常记溪亭日暮”的下一句是什么?
正确答案:沉醉不知归路
《如梦令》
[宋代] 李清照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李清照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表达什么?原文及赏析
如梦令
李清照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【赏析】
哪些青春故事总会被愉快回忆?应该有悠然自在的玩乐,纵横轻狂的闲谈,笑靥如花的眷侣,放纵不羁的闯荡……当然,还会有一些不知所措的小冒失。
这种时候往往发生在欢快时光之后,比如词中人这样,刚刚结束了一次醉酒泛舟,兴奋还未完全散去,尽管自己说兴尽了,但手脚却还沉浸在欢快的惯性中,一下子难以切换到冷静的归家状态,于是便在荷花荡中迷路了。这显然是年轻人不稳重的表现,而接下来更是属于年轻的反应,酒虽然已经醒了,但却始终不知所措,只是着急地喊着怎么办怎么办,把沙洲上的鸥鹭惊得四散飞起,也没想到要先冷静下来,仔细分析此刻的困局。
年轻就是如此,连莽撞冒失都那么可爱。记忆中的场景总是一片鲜艳的色彩,无论何时都充满浪漫气息。多年之后的再次回想,应当会露出一丝尴尬的微笑吧。
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
唐圭璋:李清照《如梦令》第一句云“常记溪亭日暮”,“常”字显然为“尝”字之误。四部丛刊本《乐府雅词》原为抄本。并非善本,其误抄“尝”为“常”、自是意中事,幸宋陈景沂《全芳备祖》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“尝记”,可以纠正《乐府雅词》之误,由此亦可知《全芳备祖》之可贵。纵观当代选本,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“常记”,试思常为经常,尝为曾经,作“常”必误无疑,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,沿误作“常”。以讹传讹,贻误来学,影响甚大。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,务必以《全芳备祖》为据,改“常”作“尝”。
如果照这样说的话,这应该是一篇追忆诗。她遭受了重大变故,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,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,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,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,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。
具体参照百度百科。
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
1、原文:
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
作者:李清照,朝代:宋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2、译文:
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,一玩就到日暮时分,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。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,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。怎么出去呢?怎么出去呢?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tzwy.cn/2510.html
发布于:2023-05-27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